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  > 详情

拥有213个孩子的“田爸爸”

发布时间:2018-10-17 17:21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 浏览:4800

字体:

田本乾(中)带领志愿者到贫困户家中进行调查

 

在北海市海城区,每到假期,共产党员田本乾家里都会有好几天特别热闹,几十个孩子从不同的城市来到这里,个个都叫他“田爸爸”,家里到处洋溢着浓浓的天伦之乐。田本乾逢人便说“他们回来,你看七八桌人一块儿吃饭,不要说每个人给你夹一块肉,就是每个人给你夹一颗米饭,估计都有满满一碗,自己看着都开心!” 

不了解情况的人或许会不解,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家庭?其实这些孩子与田本乾都没有血缘关系,在他们之间有着一个坚持了24年的扶贫助学的感人故事。

1993年,23岁的田本乾跟随市领导到广西河池市东兰、巴马、凤山等大石山区贫困县做扶贫工作,当他看到贫困山区孩子们上课没有作业本也没有笔,都是用石头来画、写,吃的是只有盐没有油的野菜和玉米糊,几欲落泪。正是这次扶贫的经历让他走上了扶贫助学之路。知识改变命运,田本乾知道,只有让孩子们学习到文化知识才能摆脱贫困,走出大山。所以对于他确定资助的那些贫困孩子,他的目标就是一直资助到他们大学毕业找到工作,或者能自力更生为止。

当时,田本乾还只是北海市棉纺厂的一名普通职工,每月只有一百多元的工资,刚开始时资助了都安瑶族自治县弄它屯两个孩子上学,每人每月30元钱,还定期不定期地从北海到都安去看望她们。有时为了省钱,田本乾搭乘公车汽车到都安县城后,再步行走6个多小时的山路到屯里看望受资助的孩子。

仅靠微薄的工资来资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完成学业使田本乾捉襟见肘,为了达成自己“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的心愿,1995年,他毅然辞去棉纺厂的工作,外出打工学习手艺。他一边做不锈钢加工,一边还办起了养殖场,养鸡、养鱼、养龟、养猪,卯足了劲儿干,“我好担心,怕钱不够用,我自己不吃不穿都可以,但是我不能让那些孩子们因为没钱而失学。如果是那样的话,我就很失败了。” 凭着坚强的毅力,勤劳能干的田本乾不断扩大养殖规,还做起了盆景和风景树等园林生意,开起了餐馆,成为了海城区的“种养大户”“经济能人”。

随着收入的增多,田本乾资助的孩子也越来越多。到1998年,已由最初的2个增加到了50多个,资助的费用也越来越大。田本乾自己省吃俭用,这么多年来辛苦经营攒下来的几十万元几乎全都用在了资助贫困山区孩子身上,朋友和亲人都理解不了他的做法,都说他是疯了。妻子与他多次争吵后撇下一岁多的孩子离他而去。

家庭的破裂,给了田本乾重重一击,让他进退维谷。父亲对他说:“虽然说是普普通通的党员,但你应该做的事就是对国家对社会都有好处的事。”母亲也鼓励他:“本乾捐资助学,我支持他,我没有钱支持得起,但我心里是非常高兴的。”是父母的理解支持,坚定了他继续前进的信心。就是这份坚持,24年来,田本乾资助过的孩子共213个,资助资金将近600万元。他助学的足迹也已经走出广西,在云南文山、四川宜宾、贵州兴义、广东清远都留下了他扶贫助学的脚印。  

田本乾资助的孩子大多数是孤儿或家中无劳动能力的单亲孩子,他给予孩子们的不仅是经济上的资助,还有如父亲一样的关怀。“他们在我心里面,说真的,我是把他们当做是我小孩一样,所以有时间我就多去看他们,给钱也不一定是他们最喜欢的,每次去到那里跟他们聊天,他们也挺开心的。”田本乾每年都会去各个地方看望他资助的孩子们,少则一两次,多则五六次,平常他也通过电话、微信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像父亲一样去和孩子们交流谈心。小朱是广西博白人,2012年正读高三的她遭遇一场变故,父亲因病去世,经济没了来源,精神更是受到沉重打击,是田本乾在最困难的时候给了她新的生活希望。田本乾不仅经济上资助小朱,还经常打电话过问她的学习生活情况,给她父亲般的关心和照顾。20177月,广西中医药大学毕业的小朱本来有机会留在南宁工作,但她却坚持报考北海市中医医院的职位,为的就是来到田爸爸的身边更好地报答他的资助之恩。

正是他24年的无私付出换来了孩子们全新的人生和未来。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西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如今已有90多个他资助过的孩子完成了学业,开始了新的生活。在资助孩子们完成学业的同时,田本乾还经常教育孩子们要懂得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在田本乾资助下完成学业的朱冯燕说:“我觉得他给我最大的影响就是,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要懂得回报社会。”2012年,已经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40多个孩子,相约回到北海看望“田爸爸”。孩子们看到他仍然在助学的路上奔波忙碌,决定尽自己所能和田爸爸一起共同资助需要帮助的人,感恩回馈社会。目前,有59个孩子先后共捐出170多万元建立了“回捐基金”,用途由田爸爸决定。田本乾准备用这笔钱举办一个聚友爱心协会,希望有更多的困境孩子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24年来,田本乾资助的孩子多是边远山区的,多是失父丧母的,所以,注定他的助学之路走得比别人更艰辛。他常说,边远贫困山区的孩子太穷太苦了,他只想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他们,给予他们改变命运的机会。就是这样朴素的想法,让他当起了这些孩子们的“爸爸”。

24年,从青年到壮年,他不遗余力地做着改变213个个人和家庭命运的事情。“贫困的地方,我都希望有我的脚印。做到什么时候呢?做到我走不动的那天。我走不动了,希望我的孩子,那么多孩子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情怀。